「我沒有資訊工程的背景,可以當軟體專案的 PM 嗎?」
「這個 PM 不是本科系的,真的管得了專案嗎?團隊會信服嗎?」
這些疑問,我在擔任面試官與顧問時常常聽到。
許多職場朋友們可能會有些既定的迷思,以為一定要怎麼樣才是一個「好 PM」,不管是部門主管、團隊成員、工程師與設計師、甚至連 PM 自己都對這個角色抱有錯誤的期待。
每當看到求職者眼中閃爍著期待又不安的光芒時,我總是想起自己剛踏入專案管理領域時的徬徨。
破除迷思:PM ≠ 技術專家
很多人以為 PM 就應該是「懂很多技術的人」,這個想法其實大有問題。
就像一個優秀的交響樂指揮,他需要精通每一種樂器嗎?當然不用,他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協調每個演奏家,順利地將整首樂曲漂亮的演奏出來。
一樣的道理,PM (專案經理) 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把不同專業的人才和資源整合在一起。他的任務是確保專案目標能夠實現,而不是要自己成為各個領域的專家。
不過於專精的背景有時反而有好處?
雖然這樣講好像有點意外,但不過度具備深厚的技術背景,有時候反而可能成為 PM 的一種另類的優勢。
這是因為相較於專精某項細分領域的技術專家,這類 PM 的思維視角更為廣泛,能更容易從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不容易過度陷入技術細節的討論中,對使用者經驗取向的專案來說是一種幫助。
由於沒有明顯特定的技術偏好,他們通常更能把注意力放在專案的整體目標和願景上,反而間接降低了選錯技術棧 (tech stack) 的風險。此外,這樣的 PM 往往更善於處理和溝通非技術面向的議題,能夠在不同領域的專家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
PM 的真正價值:串連與整合
好,我們現在來回想一下, PM 最主要的工作是什麼?他們需要統籌整個專案,確保每個部分都能順利進行。雖然不同類型的專案有不同的目標、執行細節與架構都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麼樣的專案,PM 的任務本質其實都很類似。主要離不開這幾個方面:
- 確保專案目標明確且與組織策略相符,同時讓每位團隊成員都能清楚理解並認同這些目標
- 協調各方資源,包括人力、預算、設備等,並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出最佳的資源分配與調度
- 管理進度與風險,持續監控專案時程,識別潛在問題,並及早採取預防措施確保專案順利進行
- 促進團隊溝通與協作,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確保資訊順暢流通,減少誤解與衝突
- 解決跨部門問題,在不同單位間建立共識,協調各方立場,找出平衡各方需求的解決方案
到這裡你發現了嗎?
每個專案雖然性質不同,但最重要的是三個基本能力:第一是用系統性的方法來分析問題,第二是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第三是能夠團結大家一起工作。這些關鍵能力其實不需要特定的技術背景就能培養。
所以,只要這個 PM 的專案管理能力足夠紮實、並具備靈活掌控全局的手腕與才能,其實是不太需要拘泥是否這位 PM 的技術背景是否 100% 相符的。
如何彌補技術認知差距?
當然,基本的技術認知還是必要的。回到我們前面交響樂指揮的例子,雖然指揮不需要精通每一種樂器,但是對於樂理、樂曲結構和演奏規則,還是要有充分的了解。
對於 PM 來說也是一樣,雖然不需要完全精通專案所涉及的領域,但至少要具備足夠掌握專案全貌的基本認知。如果完全是個「門外漢」,PM 就很容易淪為只會「和稀泥」的無用角色。
因此,技術背景較為薄弱的 PM,我建議可以透過以下幾個實用的方法來強化專業知識:
- 培養「問對問題」的能力
- 建立專業術語詞彙表
- 與技術團隊建立良好關係
- 持續學習產業知識
而這裡面最重要的是,PM 自己需要有這種主動持續增進知識儲備的動力與自我認知。如此一來,即使一開始沒有深厚的技術背景,PM 也能透過這些方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專業知識圖譜,在團隊中贏得信任與尊重。
重新定義專業
其實,每個 PM 都會遇到不熟悉的領域。重點不在於一開始就什麼都懂,而在於如何帶領團隊達成目標。就像一個好的企業 CEO,不需要精通財務、行銷、技術的每個細節,但必須懂得如何讓各個部門協同合作。
下一篇,我們將探討另一個常見迷思:「資深員工就能當好 PM 嗎?」敬請期待!寫到這裡,相信你已經明白:成為優秀 PM 的關鍵,不在於技術背景,而在於管理能力。不論你是要聘請 PM 、正要與 PM 展開協作、或是正在考慮轉職 PM,不妨先注意看看這個大前提:是否具備帶領團隊、解決問題的熱情?這很可能比技術背景更重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