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既然你是 PM,不是應該摸清楚這案子裡面的所有細節嗎?」當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時,是不是感覺 PM 好像不夠認真、在混時間呢?這個問題,恐怕困擾著不少正在轉職或已經成為 PM 的朋友吧。

全知全能的迷思

很多人認為,PM 就該是個「萬事通」。每個細節都要掌握、每個問題都要能解決、每個決定都要參與。這種想法不僅讓 PM 壓力山大,更可能適得其反,反而降低團隊的整體效能。

就像我們在前兩篇文章中提到的,PM 不需要是技術專家,也不一定要是公司裡最資深的人。同樣的,PM 也不需要是什麼「全能的選手」。

管理者的真正價值

想像一下,如果總經理去管到每個部門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幹嘛,那公司還能正常運作嗎?雖然 PM 的管理規模不像總經理這麼廣泛,但原理是相同的:重點在於要掌握大方向,而不是把精力花在鑽研每個細節上面。

  • 戰略思維比事必躬親更重要:PM 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確保專案能夠順利達成目標。這需要的是戰略性的思維,而不是想要鉅細靡遺的去操控每件事。
  • 建立信任與授權機制:一個優秀的 PM 懂得信任團隊成員的專業能力,並給予他們適當的自主空間。這除了能提高團隊成員的工作積極性之外,也能讓 PM 將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事務上。

劃定合理的工作範疇

把精力聚焦在關鍵任務上

身為 PM (專案管理師),我們需要清楚認知自己的核心價值在哪裡。PM 這個角色相對於團隊其他成員,最特殊也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 PM 負有需要確保「在既有的限制條件下,完整交付專案的所有成果」的責任。

所以一個稱職的 PM,絕對不是去追求去當那種萬事通。因為人的精力有限,最多也都只有 24 小時,要以一人之力試圖要掌握專案團隊中的所有執行細節,是不現實的。反之,PM 應該要把自己寶貴且有限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如何「確保專案走在對的路上,並且讓團隊有一個好的工作環境,能夠順利完成任務」上面。

那麼,PM 該如何劃定自己的工作範疇呢?我們可以從兩個目標層面來思考:

  • 整體目標 (goals):確保專案順利完成,並維持團隊良好運作的大方向,例如:建立有效溝通機制、營造信任氛圍等
  • 具體目標 (objectives):在執行過程中需要達成的明確任務,如:協調資源分配、管理專案時程、解決跨部門問題等

好,現在我們知道 PM 的工作範疇應該要劃到哪裡比較合理了。但問題是當主管想了解的問題有時真的太過細節、把 PM 叫來問的時候,總不能理直氣壯的兩手一攤,說「我不知道」吧?!

與團隊成員協同合作

PM 雖然不需要隨時掌握到所有專案執行細節,但需要建立以下三個重要機制,來補全這些位於 PM 每日工作範疇之外的部分。比如每項細分任務的紀錄與追蹤、負責這部分的具體是哪些人、還有 PM 與這些每個部份是否都有建立起順暢的雙向溝通管道、溝通模式、溝通頻率等。

掌握範圍說明舉例專案任務追蹤可即時查詢任何執行細節與現況檢核清單、看板、Issue Tracker… 等人員分工定時更新人員與職責的異動團隊名單、利害關係、職責分配表(R&R)… 等雙向溝通確保溝通的管道與意願維持暢通定期會議、即時通訊群組、1-on-1… 等

這樣一來,即使PM無暇顧及所有的執行細節,仍然能在任何需要的時候找到這些位於第一現場的負責人、這些負責人也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找到 PM 尋求適當的協助。有了這些機制,即使 PM 不能親自參與所有 issues,也能隨時找到對的人來解決問題,避免小問題變成大麻煩。

除此之外,PM 還需要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與團隊建立起與團隊之間的溝通原則,讓團隊成員能夠根據這組原則來自主判斷目前遇到的情況是否要「主動通知 PM」。

  • 什麼時候該告訴 PM:比如可能會影響專案進度的技術問題 (這裡可根據實際狀況進一步具體化)
  • 什麼時候可以自行處理:比如日常工作的細節等

舉例來說,當團隊遇到可能影響專案進度的技術難題時,如果 PM 在一開始就與團隊達成了主動通報的具體條件與約定,他們就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出判斷,知道在什麼時間點就應該向 PM 回報,而不是等到問題變得無法收拾才驚慌地求助。

而這種默契的建立,需要你在日常工作中持續與團隊進行良性互動,讓他們理解到 PM 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監工,而是一個能夠及時提供協助的合作夥伴。只有當團隊成員對你的信任度夠高,他們才會願意主動把自己的困難通報給 PM。

適當的介入與放手

所以,重點在於找到那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管得太多會打擊團隊士氣、管得太少又可能讓專案失控。所以,一個稱職的 PM 必須培養出敏銳的判斷力,懂得在對的時機進行適當的介入。

什麼時候該介入呢?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那到底什麼時候該介入呢?」畢竟 PM 雖然不是萬能的,但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在實務上,這些常見的狀況,這些都是需要 PM 即時介入處理的重要時刻:

  • 進度明顯延遲,可能影響專案時程
  • 團隊內部出現溝通不順的情況
  • 需要跨團隊協調重要的技術決策
  • 團隊資源分配上遇到衝突

要注意的是,上面這些情形從出現到惡化的速度會非常迅速,所以不管 PM 現在手上正在忙什麼別的事情,只要發現有點苗頭不對,就要趕緊立刻手動介入,以免專案發生急速下墜的危險局面。

打造高效能的團隊

而除了介入處理問題之外,PM 更重要的工作還是得回歸到建立一個能夠自主運作的團隊環境。

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則需要

  • 創造一個開放且信任的氛圍,在高階主管與基層人員之間撐起一小塊的空間,讓每位成員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
  • 同時,也要確保每個人都清楚理解自己的工作範圍與職責,避免責任不清的情況發生。
  • 除此之外,PM 還需要經常積極鼓勵成員之間進行主動溝通,保持團隊內部資訊的順暢流動。

透過這樣持續不間斷的文化渲染,團隊才能在問題還很小的時候就及早發現並解決。同時,給予團隊適當的自主空間,也能讓他們在工作中不斷成長,逐漸培養出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台灣高壓的職場環境來說,這真是個很需要耐心與手腕的工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