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秒的殘酷現實
先給你一個數字:HR 眼動研究顯示,一份履歷平均只被掃七秒 左右。如果關鍵訊息沒在那七秒內冒出來,你那一頁就會被滑走。
更糟的是,像Apple、Google 那種財星500強的公司,到2024年底就有九成以上已經都在用機器來初步篩選履歷,能真正進到 HR 人眼前的檔案已經剩沒多少,所以現在投履歷要怎麼在一眼之內突顯重點,就顯得更重要了。
HR 七秒到底是在看什麼?
你的能力跟公司有關嗎
如果我是那個 HR,我會先確定履歷裡講的東西跟我公司有沒有交集。比如你寫「醫療影像雲端 PACS」,要是剛好我公司也在做醫療軟體,我自然就會眼睛一亮;但如果你只說自己做過 next‑gen 平台,那我是不是就得用力猜呢,七秒根本不夠用。
這些數字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心裡會問:這專案到底難不難?假設你寫「cost‑down 30 %」,雖然聽起來是不錯,可是誰知道省三成這樣是多還是少、好不好達成呢?(關於量化指標要如何展現比較好,容我在下方的段落展開說明)
你的實際參與度與重要性
最後我得搞懂你在裡面的份量。比如很多人寫「主導」,可是主管跟組員視角的「主導」其實是差很多的,要怎麼知道你是哪種主導?你是帶團隊嗎、需要控預算嗎、還是其實只是帶過新人呢?
這時有人會問,這樣不就讓自己看起來很小咖、而且守備範圍不就變很窄嗎?其實不太需要擔心這一點,因為在忙著自我膨脹的一大堆履歷裡,你的履歷在 HR 眼中反而會意外地看起來很實在、可信度很高,顯得是一股泥流裡的清流。
至於守備範圍,比起擔心失去潛在工作機會,還不如講清楚點,以免不小心進入完全外行的領域。畢竟上工才因為無法勝任變成雷包甚至被辭退,導致還要再多找幾間去磨合,這樣的成本不是更高嗎?
所以,只要設法把這三點簡潔的表達清楚,HR 自然就會想點開你的聯絡方式;反之,動詞用得再漂亮也是沒用的,因為你寫的 HR 他真的看不懂啊。
網路模板和履歷流水帳
網路上很多那種教人直接套的履歷與句型模板,可能想要塑造那種簡潔有力的感覺,於是教大家把句子給削成「動詞+成果+百分比」,結果看起來就變得像這樣:
「優化 OO 系統,提升效能 35%」
「重新設計製程,降低生產成本 25%」
「建立 AI 智慧客服,提升客戶滿意度 40%」…
履歷如果整頁都是這樣的句式,就會很像那種沒有靈魂的流水帳清單,完全不知道這份履歷到底想表達什麼。而且這樣子寫其實很沒有記憶點,HR 每天很可能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這樣的句子,看久了真的會麻木。
沒有對照就沒有感覺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除了你自己,沒人知道這樣的成效「到底算是好還是不好」,除此之外,也看不出效益在哪裡。LinkedIn 上關於「量化成就」的建議也一再強調,要把數字連到實際價值,像營收有增加嗎、KPI有達標嗎、成本或支出因此降低多少呢?…等等。
比如第一句「優化 △△ 系統,提升效能 35%」,我們可以自己先整理一下:
- 提升什麼效能⇒ 把 △△ 系統完成批次處理所需的時間,降低了 35%
- 產生什麼價值⇒ 達成要「達到比業界平均快一倍」的 KPI (如果能寫出達到這個KPI能給公司帶來更多收入或降低成本的情形會更好)
於是我們可以把它改寫成這樣:
「優化 △△ 系統,使每批次處理所需的時間降低了35%,比業界平均快一倍」
故事比動詞更值錢
如果我們再補上像是發生的場景、遇到的限制…等這些脈絡,就能讓原本機械化的句子,變得像一個微型冒險故事一般,讓人想主動看下去。
像是「優化 △△ 系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適度的幫它加上簡單的來龍去脈:
- 為什麼需要優化⇒ 讓公司拿下因業界技術瓶頸而難以得標的OO案 (獲利為全年營收的三倍)
- 遇到的限制⇒ 要在三個月內完成、需使用較困難的專利 OO 技術
在這樣的脈絡之下,我們可以寫成這樣:
「使用專利技術優化 △△ 系統,突破業界在運算效率上的技術瓶頸。在三個月的限制下,使每批次處理所需的時間降低了35%,比業界平均快一倍、使當年度營收成長三倍。」
不要在篇幅上貪心
在寫履歷的時候,我們可以盡量把所做過的專案都寫出來、並參考我們上面提到的原則及訣竅,把這些專案寫得簡潔又生動,材料是越多越好。
但要注意的是真正交出去給HR的履歷頁數,盡量不要超過兩頁。因為過長的履歷只會讓 HR 視線疲勞,反而會降低他們看完的意願。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我們要交出去只有兩頁,為什麼一開始的時候還要盡量多寫呢?
找出對方的痛點
就像你在頭痛時走進藥局,會希望藥師能直接推薦治頭痛的藥品就好。你大概不會想聽藥師把店裡所有商品,從常備藥、拐杖、到尿布奶粉,通通講一遍吧?
同樣地,每個職缺背後所隱含的痛點都不一樣,拿同一份履歷去海投是很不智的選擇。因此我們也需要在設法理解每個職缺的不同需求之後,再選擇要放哪些內容。因此即使你累積了非常多專案,最好還是挑出三到四個最相關且最有亮點的即可,並盡量將篇幅控制在兩頁之內。
在保密義務與展現實力之間取得平衡
許多人在寫履歷時會不小心寫得太詳細,像是具體營收數字、客戶名單、內部系統架構等敏感資訊都直接寫出來。這麼做不只可能觸犯保密條款,還會讓新公司對你的職業操守打個問號。
但如果過度保守,不寫任何細節,履歷就會變得空泛,HR 也很難看出你的實力。那該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先仔細看看簽過的保密協議 (NDA),確認哪些能說、哪些不行。其餘的範圍如果不確定可不可以說的話,則可以將較敏感的數字與關鍵名詞進行模糊化處理,比如:
- 「與台積電合作開發...」⇒「與半導體晶片製造商合作開發...」
- 「開發 iPhone 14 的 FaceID 面部辨識功能」⇒「為智慧型手機開發生物辨識系統」
用百分比或相對值來取代實際數字
- 「團隊從 12 人擴充到 45 人」 ⇒ 「專案預算增長超過三倍」
- 「負責管理每月 OO 萬元廣告預算,觸及率達到 OO 萬人次」 ⇒ 「優化數位廣告策略,使投資報酬率提升 40%,觸及人數較前期成長一倍」
描述技術類型而非具體架構
- 「使用 Redis 快取伺服器、Kafka 訊息佇列、MongoDB 資料庫,並透過 Docker 容器化部署於 AWS 的…」 ⇒ 「建置分散式微服務架構,運用快取及訊息佇列等技術優化系統效能…」
今晚就來檢查
有了上面介紹的這些要點,今晚就來檢查一下自己的履歷吧!
- 找出對方的痛點後,量身安排能在七秒內被注意到的亮點
- 用故事性的方式描述工作經驗,加入背景脈絡及具體成果
- 適當平衡保密義務與專業展現,找出一個能展現實力又不違反保密協議的表達方式
做完這三步,你明天再把履歷寄出去,看看回信率有沒有變。就算沒有,也起碼讓下一輪修改有方向,你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