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你有沒有過工作到一半被打斷,然後腦中總是反覆想起那件未完成的事的經驗呢?或是你明明在休假,但就是一直想到那份打到一半的報告,讓你放鬆不起來嗎?其實,這些都可以用一個心理學現象來解釋,那就是「蔡家尼克效應 (Zeigarnik Effect,也有譯作齊家尼克、澤家尼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個有趣的現象,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什麼是蔡家尼克效應?

蔡家尼克效應得名於蘇聯心理學家布魯瑪.蔡家尼克 (Bluma Zeigarnik),她在 1920 年代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發現人們對未完成的任務比已完成的任務有更深刻的記憶。

我們可以把它的本質理解為一種「心理懸而未決」的狀態,這種狀態讓我們的大腦一直不斷跳出這些未完成的任務通知,直到我們真的把這件事完成為止。

這也就是為什麼你會總是記著那些未完成的報告、未回的訊息、或者尚未解決的問題,因為未完成的事情會在我們的腦中反覆提醒自己,好像不完成就不能罷休一樣。

從演化優勢到現代困擾:大腦的記憶機制

其實這對我們的大腦而言,只是一種很正常的自然優先處理機制而已,它能幫助我們保持對任務的記憶,確保我們不會遺漏重要的事情。

不過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每天面對的任務數量龐大,根本不可能全部完成,當我們面對未完成的任務時,那種對於不確定性的恐懼,就會讓腦海中的焦慮感源源不絕地浮現。心理學研究指出,這種焦慮感不僅影響個人的情緒,也可能導致生產力下降,嚴重的話還會進一步會影響我們處理當下更重要任務的意願,形成惡性循環。

該怎麼緩解這種焦慮感?

既然這種焦慮的感覺其實是由我們大腦自己產生出來的,那麼我們就需要給我們的大腦一個「交代」,主動讓它知道現在的待辦事項具體有哪些,它們各自進行得怎麼樣了、哪些完成了、哪些不用做:

  • 分解任務:將大型任務拆分成數個小型任務。比如將一年的工作拆成12個月份,這樣焦慮感就不會拖一年,而是每個月逐漸減輕。
  • 使用待辦清單:將待辦事項寫下來,把完成的事項確實打勾。此外,原訂要做但取消的事情也要寫下來,再丟進垃圾桶。讓大腦確實認知這個任務已消滅。
  • 設置截止日期:為每個小任務設定明確的截止日期,促使自己及時完成。如果任務逾期,則需要重新規劃後指定新的截止日期,盡量讓逾期的清單淨空。
  • 自我放鬆:學會適當放鬆,例如透過冥想或運動來釋放壓力。告訴自己要完成世界上所有的待辦事項是不可能的,適時放過自己吧。

這麼一來,大腦就能及時又快速的更新它的「提醒清單」,應該能夠有效減少大量的任務通知轟炸,我們的焦慮感也能因此減輕了!

最後的思考

今天介紹了蔡家尼克效應這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讓經常感到疲憊與焦慮的我們這些現代人,可以更了解自己在面對未完成任務時的內心運作方式。未來當我們意識到這些未完成的事情在心中反覆出現的時候,試試看用更科學的方法去管理它們吧,讓我們的大腦得以適當的獲得喘息。

祝福大家都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更好的平衡!

•     •     •
系列文章